2007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的打算
作者:江铁铸  人气:
    
   次  时间:2007年05月13日  星级:
 
   
    
一、复习原则:抓重点、练难点、不漏知识点。
二、具体操作:
第一轮:围绕考纲(可参考2006年考试纲要)、抓住课本、夯实基础。
     可采用“板块式”复习,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,把内容归到:力学、光学、热学、电磁、实验五大块,按知识体系(知识点配题)复习,加强每块知识的联系,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。
第一部分 力
第一讲 声音与环境
第二讲  我们周围的物质(质量 密度)
第三讲  力、重力、弹力、摩擦力
第四讲  杠杆的平衡条件   滑轮的作用
第五讲  运动和力
第六讲  认识压强  液体压强  大气压
第七讲  认识浮力  浮力的计算  升力
第八讲  机械功与机械能
第二部分 光  学
第九讲  光的传播与反射  平面镜成像
第十讲  光的折射与透镜  凸透镜成像规律
第三部分 热  学
第十一讲  物态变化
第十二讲  分子动理论    内能与热机
第四部分  电  磁
第十三讲  简单电路   电流  电压  电阻
第十四讲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
第十五讲  电能、电功、电功率
第十六讲 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
第十七讲  磁、电磁、电动机与发电机
第五部分 物理实验:
1.测量型实验,重点复习数字的估读,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,例如分度值的大小,量程的选择,方法的正误。把这些实验归纳在一起,有利于记忆、理解。2.探究型实验,重点复习实验的原理、器材,探究的方法,数据的归纳整理。要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意义。
3.演示型实验,要把教材各种演示实验所说明的原理熟记,并把拓展型的演示实验与教材中的同知识点演示实验归类,有利于思路的拓展。
4.开放型实验时,注意条件的开放,策略的开放和结论的开放,注意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,注意知识的拓展。
第二轮:抓重点、热点,进行专题训练
专题一  作图训练:力的示意图、杠杆力臂、滑轮组的组装、光路图、电路图、 电和磁作图
专题二  压强、浮力的计算
专题三  功率、机械效率的计算
专题四  热量的计算
专题五  电功、电功率的计算
专题六  新题型训练(探究性、开放性题、应用性、信息类、STS类题)
      第一轮结束后,在第二轮复习期间到中考前,做几套模拟试卷,进行强化训练,通过第一轮复习,学生对整个知识的体系比较清楚,通过适度训练,解题能力也有所提高。
      这几年中考前夕,我特别关注这样一个问题: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状态。
      因中考关系到孩子前途,我市目前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上高中。“中考”与平时的考试就不一样,它是一种高利害的考试。家长希望高,很多老师要求过严,不少学生心理上不稳定,有一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,中考成绩并不理想(不一定是物理学科),但肯定有理化等级分不理想的。
      为缓解这一现象,结合这两年的教学,我认为: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,以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,这对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帮助很大,效果也比较明显 (05年中考,两个教学班A等达71℅,B等以上94℅,06年一个教学班A等达75℅,B等以上96)。
     今年,我打算做六套卷(不包括学校的两次模拟考试),每套卷按省中考的题型、题量进行考试和讲评(提高审题能力),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。
“中考命题”分析与研究:
      我省中考物理试卷,是非常好的。它能把《课程标准》中对知识的要求、实验的要求、科学探究的要求,通过中考试题反映出来。对我们的教学能起到正确导向作用。结合这几年省中考命题,我认为中考复习应关注以下几点:
1.基础性:
      注重对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训练,不超过课程标准要求。
      物理学的基本定理、公式是物理学中最精华的部分,我省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有充分地反映,主要体现在填空题、选择题等题型中都渗透大量的基本计算。
      加强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。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,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。每年中考试卷中实验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。可针对不同题型的实验展开专题训练,特别是基本的、常用的测量仪器的使用。
      由于学业考试是水平测量,所以有一定的基础题,但呈现方式应灵活一点、新颖一点。复习时,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可灵活多样地选取教材上一些重要的正文或习题作为素材,来编制题目;也可从中考试卷中选一些好题,进行训练和评析。
2. 关注社会热点、焦点问题;(注重与生产、生活的联系,关注有关人与自然、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,适度关注学科渗透)
      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,关注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,突出能源问题、环境问题、水问题、安全问题等。
因此,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梳理,更要关注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。体现新课标中“从生活走向物理,从物理走向社会”的理念。
3.探究性:
      注重展示“探究”与“创新”的过程,在解决问题时,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,同时能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。
     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内容又是科学方法,课程标准对“科学探究”概念的界定决定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。其目的是: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,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。在复习时要对科学探究进行深入的研究。
   
    
- 上一份资料:八年级物理公式及单位
- 下一份资料:2007年中考力学部分命题趋势分析
 
 
   
    一、复习原则:抓重点、练难点、不漏知识点。
二、具体操作:
第一轮:围绕考纲(可参考2006年考试纲要)、抓住课本、夯实基础。
     可采用“板块式”复习,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,把内容归到:力学、光学、热学、电磁、实验五大块,按知识体系(知识点配题)复习,加强每块知识的联系,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。
第一部分 力
第一讲 声音与环境
第二讲  我们周围的物质(质量 密度)
第三讲  力、重力、弹力、摩擦力
第四讲  杠杆的平衡条件   滑轮的作用
第五讲  运动和力
第六讲  认识压强  液体压强  大气压
第七讲  认识浮力  浮力的计算  升力
第八讲  机械功与机械能
第二部分 光  学
第九讲  光的传播与反射  平面镜成像
第十讲  光的折射与透镜  凸透镜成像规律
第三部分 热  学
第十一讲  物态变化
第十二讲  分子动理论    内能与热机
第四部分  电  磁
第十三讲  简单电路   电流  电压  电阻
第十四讲 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
第十五讲  电能、电功、电功率
第十六讲 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
第十七讲  磁、电磁、电动机与发电机
第五部分 物理实验:
1.测量型实验,重点复习数字的估读,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,例如分度值的大小,量程的选择,方法的正误。把这些实验归纳在一起,有利于记忆、理解。2.探究型实验,重点复习实验的原理、器材,探究的方法,数据的归纳整理。要理解控制变量法的意义。
3.演示型实验,要把教材各种演示实验所说明的原理熟记,并把拓展型的演示实验与教材中的同知识点演示实验归类,有利于思路的拓展。
4.开放型实验时,注意条件的开放,策略的开放和结论的开放,注意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,注意知识的拓展。
第二轮:抓重点、热点,进行专题训练
专题一  作图训练:力的示意图、杠杆力臂、滑轮组的组装、光路图、电路图、 电和磁作图
专题二  压强、浮力的计算
专题三  功率、机械效率的计算
专题四  热量的计算
专题五  电功、电功率的计算
专题六  新题型训练(探究性、开放性题、应用性、信息类、STS类题)
      第一轮结束后,在第二轮复习期间到中考前,做几套模拟试卷,进行强化训练,通过第一轮复习,学生对整个知识的体系比较清楚,通过适度训练,解题能力也有所提高。
      这几年中考前夕,我特别关注这样一个问题: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状态。
      因中考关系到孩子前途,我市目前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上高中。“中考”与平时的考试就不一样,它是一种高利害的考试。家长希望高,很多老师要求过严,不少学生心理上不稳定,有一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,中考成绩并不理想(不一定是物理学科),但肯定有理化等级分不理想的。
      为缓解这一现象,结合这两年的教学,我认为: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,以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,这对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帮助很大,效果也比较明显 (05年中考,两个教学班A等达71℅,B等以上94℅,06年一个教学班A等达75℅,B等以上96)。
     今年,我打算做六套卷(不包括学校的两次模拟考试),每套卷按省中考的题型、题量进行考试和讲评(提高审题能力),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。
“中考命题”分析与研究:
      我省中考物理试卷,是非常好的。它能把《课程标准》中对知识的要求、实验的要求、科学探究的要求,通过中考试题反映出来。对我们的教学能起到正确导向作用。结合这几年省中考命题,我认为中考复习应关注以下几点:
1.基础性:
      注重对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训练,不超过课程标准要求。
      物理学的基本定理、公式是物理学中最精华的部分,我省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有充分地反映,主要体现在填空题、选择题等题型中都渗透大量的基本计算。
      加强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。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,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。每年中考试卷中实验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。可针对不同题型的实验展开专题训练,特别是基本的、常用的测量仪器的使用。
      由于学业考试是水平测量,所以有一定的基础题,但呈现方式应灵活一点、新颖一点。复习时,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可灵活多样地选取教材上一些重要的正文或习题作为素材,来编制题目;也可从中考试卷中选一些好题,进行训练和评析。
2. 关注社会热点、焦点问题;(注重与生产、生活的联系,关注有关人与自然、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,适度关注学科渗透)
      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,关注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,突出能源问题、环境问题、水问题、安全问题等。
因此,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梳理,更要关注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。体现新课标中“从生活走向物理,从物理走向社会”的理念。
3.探究性:
      注重展示“探究”与“创新”的过程,在解决问题时,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,同时能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。
     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内容又是科学方法,课程标准对“科学探究”概念的界定决定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。其目的是: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,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。在复习时要对科学探究进行深入的研究。
- 上一份资料:八年级物理公式及单位
- 下一份资料:2007年中考力学部分命题趋势分析


 会员登录
会员登录
用户评论
(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与本站立场无关)